十月末的塞罕坝,秋意已至尾声,往昔绚烂的色彩悄然淡去,浅黄、褐红的枝叶与四季常青的云杉、樟子松交错相依,浓郁的深绿和耀眼的金黄交相辉映,编织出秋天独有的浪漫。
岁月更替,变化的是季节,不变的是理念。
近年来,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作为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关键板块,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致力于打造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样板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和全国知名的森林草原满蒙文化旅游示范县,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围场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生态产业化:盘活生物资源,创新减贫模式

八顷村村民采摘金莲花。
围场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产业发展、精准脱贫深度融合,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转变。塞罕坝脚下的八顷村是典型。
在生态环境部等单位的帮扶下,八顷村立足自身生态本底,精准发展金莲花、玫珑瓜、菊芋等兼具生态与经济价值的特色种植业。通过流转村民土地,由村集体统一种植,并引入专业企业合作,实现了产业的规模化与市场化。
更为关键的是机制创新。八顷村探索出“党总支+村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土地流转收租金、入园务工赚薪金、入股合作分股金、家庭经营得现金的“一地生四金”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变身股东,确保了生态保护的成果能实实在在地转化为百姓的收入。
这一模式成效显著。截至2019年底,八顷村综合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的35%降至0.34%,实现整村脱贫。其“保护中发展、发展中减贫”的成果被纳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中方立场文件,为全球减贫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宝贵的“中国案例”。
产业生态化:融合多元业态,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小滦河国家湿地公园。
围场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森林、草原、湿地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将优美的生态环境直接转化为经济发展的资本。
御道口镇是生态休闲旅游的标杆。该镇严守生态底线,强化小滦河水源地保护,同时依托小滦河国家湿地公园、康熙饮马驿站等重大文旅项目,带动发展民宿、餐饮等旅游服务主体近200家。通过打造油菜花海、统一规划民宅小区等举措,大幅提升了旅游吸引力。至2024年,该镇农民人均从生态旅游中获得收入超3000元。
哈里哈镇则深耕农文旅融合。作为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的咽喉和伊逊河发源地,该镇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森林覆盖率高达78%。在此基础上,它充分发挥绿色优势,一方面发展梅花鹿、肉牛等生态养殖,推行“全民入股+全产业链”模式,带动1559户贫困户增收;另一方面,深度融合木兰秋狝文化、地热资源,打造了“十里画廊”旅游度假区和猎苑温泉小镇,成功塑造了区域生态旅游品牌。
兰旗卡伦乡创新实践“林木+旅游”模式。该乡以“苗景兼用、景苗一体”为原则,建设了集苗木培育、生态景观、休闲旅游于一体的郊野公园和苗木基地。此举不仅夯实了生态本底,更通过“基地带农户、入股加分红”的模式,再次运用“一地生四金”机制,吸纳140户贫困户入股,为贫困人口提供了最直接、最有效的脱贫途径,实现了经济、景观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主导产业绿色化:做强马铃薯产业,推动农业转型

围场马铃薯梯田。
作为“中国马铃薯之乡”,围场将这一传统优势产业作为农业绿色转型的主攻方向,推动其向全产业链、高附加值升级。
围场加强政策引导与科学规划,与中国农大等科研机构战略合作,强化科技支撑。通过推广脱毒种薯、测土配方施肥、水肥药一体化等绿色技术,并成立“马铃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了“政府+联盟+企业+农户+基地”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模式。同时,围场大力推进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围场马铃薯”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品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通过加强与大型食品企业的合作,围场马铃薯年产量达165万吨,行销全国。
目前,围场已构建起集“科技开发-种薯繁育-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仓储保鲜-品牌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65万亩,全产业链产值逾35亿元,小土豆真正成了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和百姓致富的“金蛋蛋”。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